跟一個來自米國的歪果忍約會交往、到定下來到結婚,說實話我印象中沒有什麼心臟負荷不了的cultural shock。大概是因為唸的是英文系+去美國踅了一趟,西方的價值觀多多少少都有進到腦子裡、潛伏在那邊,等哪一天真的有機會親身體驗了,當下的感覺也比較像是『喔~原來真的是這樣!』而不是『蛤?那ㄟ西安捏?』

 

比如說:米國忍沒有『義務扶養』家中長輩。

這真的跟中國人的養兒防老大不同!D的奶奶,今年82歲,幾年前老公往生後就自己一個人住著共三層樓的房子。82歲的高齡,自己處理著生活上所有的瑣事,自己開車上超市、自己煮飯、自己打掃房子......通通自己來。但是奶奶的兩個兒子都是住在開車30分鐘內會到的地方喔!就算這麼近,他們也不會想說讓老人家去跟他們一起住,而奶奶更是樂的擁有自己的空間輕鬆自在,雖然喜歡小輩們的陪伴,但是自己一個人住從來不是她會抱怨的問題。我問過D,如果有一天奶奶老到無法照料自己生活起居了怎麼辦?他的回答是那就請一個幫手在家或是搬到養老院去阿!聽起來很心酸,但是其實一點也不。D說現在美國的養老院都弄得跟社區一樣,環境幽美、有人照料,重要的是鄰居都是年齡相當的人,去那邊還可以交到朋友,很多老人家都寧可搬去那些retirement community也不要跟兒孫一起住呢!

 

比如說:米國忍養兒女只養到18歲。

米國大多數家庭的小孩,上了高中大學,幾乎都是自己搬出家裡另築新巢。學費生活費自己半工半讀掙來,或是有本事一點的就靠拿獎學金,像D父母那樣很有情有義地一路協助支付大學學費的父母其實不多。不過,即使如此,D大學四年的生活費仍是通通靠自己,所以,他的大學生活中還是不乏打工賺錢的橋段,在餐廳當bus boy或是當宿舍舍監,一小時賺個幾塊錢來應付日常生活的開銷,跟我一路到研究所都拿阿爹阿娘的錢來繳學費、房租費、水費、電費、約會吃喝玩樂費是相當地不一樣的(想當初我爸媽把我一個『女孩兒』送到美國念碩士,在我們鄉下是多麼驚世駭俗的一件事,大家都在耳語說怎麼捨得在女生身上花那麼多錢...)。學生時期結束更不用說,只要是開始有了自己的工作跟收入,美國小孩幾乎是不跟父母同住的。很久以前,我記得我跟D討論過為什麼台灣會有那麼多汽車旅館用來休息兩個小時800或是1000的(美國也有motel,但是功能跟台灣大不同),難道台灣搞婚外情的人真的那麼多嗎?後來我想到一點,大概是因為台灣很多成年人,即使到了交往男女朋友的年紀,還是都跟家人同住。雖不是說每一個媽媽都會要求自己的兒子帶女朋友回家時房門就不可以鎖(誰家媽媽這麼變態?),但是沒有自己私密的空間或許是引領台灣motel潮流的初始原因之一。

 

像這樣的文化差異,其實在剛接觸時,我心裡都很有譜,以致於沒有被嚇到尿褲子的反應,唯獨一件事是截至目前為止,讓我花了最多時間去消化接受的:

 

東西婚宴包紅包的習慣。

 

其實在美國結婚,新人一般是事先在一個自己喜歡的百貨公司或是網站選好自己想要的禮物或是婚後會需要用到的物品,選什麼東西都隨新人開心就好,這個他們英文裡叫registry,如果新人們說"We have our gift registry at Bloomingdale's."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要送他們結婚賀禮,請到Bloomingdale's百貨公司去挑。合作的商家會有一個新郎、新娘事先挑好的禮物清單,客人再從清單上選一個自己想要送的禮品來購買,一樣禮物被買走之後,商家就會把該品項從新人清單上移除,這樣就不用擔心有賓客送到相同的禮物了。而且合作商家還會幫客人把挑選出的禮物送到指定的地點,所以賓客不用擔心要扛著一台幾十公斤重的冰箱千里迢迢地去參加喜宴,整個又貼心又實在。

 

不過,我們去年到美國登記時,因為只是去辦一些官方的文件,所有美式婚禮的儀式通通省略,只有跟D他們家族的人吃一個wedding dinner,加上我們註冊完後就又要馬上飛回台灣,如果送我們烤箱冰箱之類的禮物著實會讓我們困擾頭大,因此我婆婆事先就跟賓客們說了如果想要給我們結婚的賀禮,那就送現金吧!這樣方式其實就是在台灣的給紅包,但是對老美而言可是很罕見的。

 

到了wedding dinner當晚,當賓客一一出現之後,我才知道老美們給的紅包其實不是紅色的,那種紅色的紅包袋大概只有台灣才有。他們都是給一張卡片大小的信封,信封多半是白色的。由於我婆婆是當晚的主辦人,因此大家都把禮金給了她。當下我心裡其實沒有太多想法,這一個晚餐,從頭到尾都是我公公婆婆在張羅,我們一個子兒都不用出,當天只負責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出席就好。本來是想說大家的禮金如果公公婆婆拿去墊wedding dinner的支出,那整個也是合情合理。殊不知,當晚回到家之後,我婆婆在賓客散盡之後來到了我們的房門,然後把那一疊賓客們給的卡片通通給了我們。 這實在是太太太慷慨的一個舉動了,我記得D當時還跟他媽說錢讓她留著,可以補貼一些晚餐的支出。我婆婆很豪氣地說不用,因為那是大家給我們的婚禮祝福,當D開口說了謝謝之後,我婆婆更是帥氣地應了一句:

 

"You don't need to thank us. This is what family does."

 

大家說說,是不是只有這一個圖示→ em48.gif可以來形容D的媽媽、我的婆婆了?

 

當天晚上,我們就開始進行開包的作業。在白色的信封裡其實是一張張婚禮祝福的卡片,卡片上通常是寫了恭喜結婚之類的賀詞,然後除了卡片之外,信封裡還會有賓客給的禮金,要不就是現金要不就是支票。我們一個一個信封地開著,並順便記錄下每一個叔叔伯伯阿姨姑姑姑丈給的禮金金額,D的82歲老奶奶給了我們一個超超超極大的紅包,我還記得當時我一看到時還揉了一下眼睛,確定我是不是多看了一個零。然後,不知道開到哪一個叔叔或是阿姨的信封時,我把貼紙撕開,拿出卡片,唸了卡片上的祝福之後,再往信封袋裡一看:

 

 瞎瞇!?裡頭沒有東西了。再看一次,真的,除了一張寫了恭喜結婚的卡片之外,該信封裡什麼其他的東西都沒有!

 

那ㄟ安捏?這....................也太失禮了吧!?哪有人給紅包裡面不放錢的阿!當下我整個大受打擊, 這...這...這...是怎麼一回事?惡作劇嗎?然後馬上再看一次到底是哪一個叔叔阿姨伯伯姑姑竟然會做種事...當我在那邊大驚小怪,久久無法平復心情之際,D倒是很冷靜,一副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樣子。他當時的說法是,人家願意賞光出席就是給我們最大的祝福了,其他的都是多的,不重要。但是,這樣的說法根本無法平息我心中的激動阿!隔天,我跟我婆婆提起了這一件事。為了避免聽起來很小氣(碎嘴非:明明就是很小氣),我還特地跟我婆婆先解釋了一下台灣的紅包文化:熟的跟不熟的怎麼包、哪些金額數字可以包哪些不能包、收過的紅包金額要記錄以便將來回禮、包出去的紅包金額也要記錄等等等有的沒的習俗,婆婆聽的津津有味,不過她在聽完之後下了一個結論:台灣美國的紅包文化果然大不同!根據我婆婆的說法,在美國的結婚習俗中,如果有賓客送新人新婚賀禮,那完全都是出自於他們的自由意志。不是因為人情、不是因為之前收過對方的賀禮,完全心甘情願,沒有人情包袱。也就是因為是出自於這樣的心態,所以,他們不不管送了多麼貴重的禮物,人家的心裡是不會有期待要對方有一天回送的。給你的祝福,完全因為送禮者的奇檬子好,如果人家沒有出手送禮,那也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罪過。

 

這跟台灣整個婚喪喜慶的縱縱複雜人際脈絡實在有天差地別的不同阿!每次聽到有人要結婚,就會聽到不知道喜帖該發給誰這樣的的憂慮。更多的,其實是周遭的朋友抱怨被莫名其妙的紅色炸彈炸到,明明幾百年沒有聯絡的朋友,要結婚了馬上一副又變麻吉的樣子。雖說拿回來的總有一天是要還的,但是,利用結婚來賺錢讓人感覺總是相當不舒服。大概是因為受了這個事件的影響,我跟D的婚禮才會決定用『自動報名』的方式來邀請賓客,甚至有一些想來但是時間卻無法配合(且有提早告知我們)的朋友,我都跟他們說了不需要走台灣的禮數給紅包,目的,就是不想要再網開另一個麻煩的人際脈絡阿!(←意思就是說,如果到時候我們還在彼此的生命中,我想給的祝福還是會到,跟當初對方有沒有來紅包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這讓我想到,咱們中國人受人點滴泉湧以報的『傳統美德』。當然,人家對我們好,我們要記在心上,但是,不知不覺間,我們好像都養成了一種『我對你好,所以你也應該要對我好』的態度。父母會期待兒女要孝順、老師會期望學生要敬重、老闆會希望員工要愛戴。但是,說一句殘忍但是寫實的話:要人家孝順、敬重跟愛戴,不應該是自己去掙來的嗎?而且,就算我們付出了、努力了,難道就可以『要求』對方有所回報?套一句個人意見說的:『幫助別人其實是一件完全自私的事,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好的影響,是一件令人非常滿足開心的事』,人在付出的同時,同時也享受到付出帶來的滿足,這其實是自私的阿!再心有所求要人家泉湧以報,那真的是多了、多了阿!

 

從『東西紅包文化差異』可以遷到『期望受恩人報答之心態正確性』來,我想我可以當選遷王當之無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h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